高职教育改革,现今存在哪些老问题?在“互联网+”和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教育改革又面临哪些新课题、新挑战?
12日在福建福州开幕的第四届海峡两岸应用技术类大学校长论坛上,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石伟平在主旨报告中畅谈自己观察研究多年得出的见解。石伟平认为,这些年,《中国制造2025》出台,去产能措施持续发力,“互联网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方兴未艾——这些变化,为产业转型发展提供新契机,也给高职教育改革带来新课题、新挑战。
“高职教育改革,存在一些老问题亟待破解。”石伟平指出,当前,各地高职教育存在“高职不高”、课堂缺“活力”、专业教学资源库使用率不高等问题。石伟平特别提到,各地存在“中职不低、高职不高”,中高职同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方案和毕业生待遇发展上并无明显区别。他认为,高职教育中的技术教育“必须有”,高职教育应该注重培养懂技术、能操作、会管理、服务一线的复合型技术应用型人才。
当前,高职教育课堂“活力”让人担忧。石伟平提出,多年来,高职教育把重心放在“课程开发”,“校本实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学生上课“抬头率”不高。因此,“让学生学起来” 是高职教育改革的一项重点,应注重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创新。
当前,在“互联网+”产业和智能制造领域发展迅猛,高职教育改革亟待提速。石伟平认为,应着力于职业教育与信息技术协同创新,让技术为职业教育服务;在推行“现代学徒制”方面,各地应尽快遴选一批“职业教育企业”,国家层面上给这种“领头雁”企业相应的免税或补贴政策,鼓励其把相当一部分岗位留给中高职学生实习、就业;对于产业发展急需的复合型技术技能型职业人才,“宜贯通培养”,应尽快做好“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计划;对于“双创”,应格外注意“双创”与专业相结合,更多地鼓励在校学生在技术创新基础上创业,在所学专业领域展开相关创业。
石伟平说,智能制造、“互联网+”等背景下,高职教育现代化、国际化都面临新机遇,同时也面临新挑战。智能制造在企业人才结构形态、职业学校教育规模结构、“就业导向职业教育”重心等领域均影响深远;“互联网+”对职业院校专业内涵的冲击已十分明显,职业院校专业现代化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当下,职业教育要适应互联网背景下跨越时空的生产和工作方式。“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也带来教学的革命,职业院校的教学也应由传统的线下教学向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转变。